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要闻 > 以教研促教学

以教研促教学

2019年06月29日 15:43:59 访问量:8441

以教研促教学---廊坊十五中名师评析2019高考全国卷

2019年高考结束后,廊坊十五中迅速组织学科带头人研究2019年高考试题,总结2019年高考评析的新题型、新变化,探索命题规律,把握高考脉搏,为老师们在2020年备考过程中能够提高效率、精准发力,做好准备。

如图:英语李立军老师评析高考试题中

如图:物理王满强老师评析高考试题中

如图:地理魏永耕老师评析高考试题中

语文名师评析2019全国语文卷:

2019年高考语文题分析

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内容遵循《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思想进行命题。在总结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文化性、时代性、思想性,更加重视学生素养与能力的考查。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是指高考内容稳定,各题型分值稳定,没有较大变化。考查内容按照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从题型看,包括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五部分,除了个别题型有微调外,基本保持稳定。

,是指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

一.试题顺序有所调整。

原来论述类阅读的后面是文学类阅读,今年改为实用类阅读。改动后的顺序更符合题型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做题规律。

二.老题型的回归。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一直是一块实验田,近几年一直都有新题型出现,如虚词填空、流程图、逻辑推理等。但今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客观题部分开始考查近义实词和标点符号,两道主观题也都回归了老题型,变成了几乎每年都考的补写和不经常考的新闻要点提取。

三、加强了与课内知识的综合考察。

高考对语文学科的考查一直比较灵活,除了名句默写考查课内背诵外,很少涉及课内知识,但今年卷一文学类阅读的选择题中考到了鲁迅的《祝福》,三卷诗歌更是与初中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比较阅读。

四、加强了学科的综合考查。

高考命题一直都有大综合的趋势,所以在语文的考查中还夹杂着对其它学科的考查,如一卷实用类阅读中考到了数学、地理、化学。卷一二三补写中不约而同的考查了生物。二卷作文中考查到了历史和政治。

五、加大了审题难度。

语文高考题型考来考去就那几种,比较固定,也很难突破。命题老师在题型上不能有新的突破,就开始在审题上做文章。原来一行就能问清楚的题目变成了两行,原来一眼就能看破的题型开始拐个弯问。如卷一文学类阅读考查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但在题干中加入了“中国脊梁”的概念,学生需要先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才能抓对答题方向。

六.在关注现实的同时更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选材上,全国卷一如既往的关注现实, 如二卷中出现的港珠澳大桥、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三卷中出现的志愿服务和对月球的探索。但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今年在选材上更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一卷,几乎没有直接的现实材料,一眼望去,都是传统文化。论述类阅读考文学创作,实用类阅读考文化遗产保护,文学类考鲁迅,诗歌考中国画特点,语言文字运用考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瓷器。

七.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拥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型人才。高考语文全国卷在设题上很注重这一点。卷一文学类阅读考查到的鲁迅的《理水》,倡导的是锐意改革和为人民服务,作文考查的是劳动的重要性。卷一二三文言文分别考到了贾谊、商鞅和吴起,三个人都是历史上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代表。

根据今年全国卷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我认为应对策略有以下几个

一.扎实复习课本,提升迁移能力。

课本的复习一般在第一轮复习时进行。在以往的复习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够重视,认为高考不会直接考查书上的知识,所以复习时也就会草率和应付。从今年加大对课内知识的考查来看,这样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

二.是关注时政热点和中国传统文化,扩大阅读面,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首先,近年作文命题倾向于国家与社会,切近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展现置身于社会中的"大我"。日常关注时政热点,有助积累议论文论据,使议论文有话可写。多写时评,在实践中有效锻炼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在今年题目选材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考查的背景下,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多印发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在广泛阅读各类文本中,无形锻炼析读能力,能够应对阅读量日益增加的高考试题。

三.关注各种题型,在做题中提升审题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让学生多见各种题型,典型题型要重点训练,老题型要回归并引起重视,新题型更是要关注。只有见得题多,才有能力应对。见题多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会学生勾画题干中的重点词句,教会学生在各种题型间完成转换。审题正确,解题的思路自然也就顺畅了。

总之,我们会根据命题中的“稳”,以不变去重点应对;根据命题中的“变”,去转变思路,保证学生在拿到2020年的高考卷时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进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数学名师评析2019全国数学卷:

2019年高考数学题分析

高三数学组

一  高考题师生共研

2019年6月9日晚,全体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限时完成一卷试题,6月10号和11日,根据师生完成情况,集体教研,分析2019年高考数学发展动向。

二  高考新动向

1、全国一卷数学命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试题突出数学核心素养,同时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各模块中。

2、试题设计围绕数学核心内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稳中有变。

3、19年数学试题体现出很多微创新,如知识点考查的微调,试题顺序的微调,模块难度的微调等。

三 考点新变化

1、进一步强化对数学知识应用性的考查,联系实际,重视文化,体现数学的应用功能,凸显数学建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如第4题和第6题,都是古代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性题目,第15题从篮球比赛入手,借助独立事件的概率知识解决应用问题,第21题从治疗疾病这一常见实际问题出发,综合考察 分布列和数列知识,为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撑   。             

2、客观题知识点考查进行微调,近几年一直考查的三视图和线性规划没有出现在今年的考题中,体现了向新课改实验教材核心内容过渡的趋势

3、解答题稳中有变,难度略有提高,试题的排列顺序依然由易到难,但布局进行了调整,本来在18、19位置上的概率统计题,调到了21题压轴题的位置,考生读懂这道题是个难点,这也提出一个新的备考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20题导数题也和以往备考思路不同,两问都是证明,画图虽一目了然却需要考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

3、 22题第一问的参数方程也不是常见的消参题,比以往训练题难度要大。

以上几点是解答题难度变大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调整旨在考查考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和主动调整适应的能力,为新的高考提供了全新的动态模式

四 试题新亮点

1、试题的解决方案创新,如:第二题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和模长的运算解决动点轨迹问题

2、设问方式创新,如:21题(2)(ii)它的设问具有开放性

3、综合性创新,如:21题把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与递推数列结合在一起考查

4、试题素材创新,如:第4题从黄金分割比例入手,第6题以我国古代典籍周易卦象为背景考查古典概型问题,弘扬了数学文化

五 试题易错点

师生共同完成高考题后发现:

1、11题学生对三角函数性质理解不透彻造成失分

2,、12题考查球与多面体的位置关系,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造成失分

3、16题考查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的综合,学生因转化不当造成失分

4、18题学生对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不熟悉造成失分

5、21题学生对概率与统计及数列综合命题不适应,读不懂题,无从下手导致失分

6、(选考题)22题 不能顺利消参及利用参数法解题导致失分;23题对于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及延伸不熟练导致失分

结合以上情况,数学组2020年复习备考方向: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全覆盖,加强结合生活实际审题的训练,加强学生遇到难题的心态建设,综合创新并重,立意核心素养,突出数学文化,力争2020年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英语名师评析2019全国英语卷:

2019年全国卷一英语试卷分析及复习策略

                                              英语组  李立军

■高考新动向

     2019年高考全国1卷继续体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素养为纲,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取材广泛,体裁多样,时代性强,在巩固德育的基础上加了对健康意识、审美情趣和劳动精神的考查。

     从基础性方面讲:重视对基础知识识的考查,相对弱化语法。语法填空除了考查用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副词、介词、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现在完成时和主谓一致,形容词的比较级,the 的用法。短文改错考查了非谓语动词,并列连词,副词、名词单复数和固定搭配等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选材上: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话题“环境保护”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最为突出,如:保护海鸟(听力Text 10),乞力马扎罗山垃圾污染问题(完形填空),北极熊现状(语法填空);锻炼身体的益处(听力Text 9),受欢迎程度与心理健康(D篇),呼吸新鲜空气(阅读七选五),喜欢足球运动(短文改错)等。还有暑期工作介绍、向伦敦美术馆写申请信当志愿者且介绍中国画等,体现了英语的应用性、实效性与文化交流性。总的来说,今年试卷的选材依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讲究实际应用的特点。

难度上,和去年相比有一定的提升。一方面,阅读文章词汇量明显提升,一词多义、熟词生义、构词法、尤其是阅读理解D篇,涉及心理学等背景知识,有很多学术词汇和长难句。另一方面,完形填空相对较难,不同于以往的记叙文,文章融入了环保的主题,增加了对文章理解以及对作者态度把握的难度。在文章和选项中还出现了较多的低频词,比如skeptical, advocate, artificial等。

■考点新变化

    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完形填空的选材改变了多年来相对固化的以记叙文为主的选材手法,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论为主的写作手法,过第一人称,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校的测试结果来看:

     6月9号16;40-18:05,统一周测(16:40-17:55客观题部分,统一收卡)。其中70班两人满分,还有98的,优秀率45%左右。就我的三个班来看:73班客观题最高分88(宋雅维),优秀率7.94%,客观题平均分64.34%,及格率71.43%,其中宋雅维133,李嘉琦131.5。 74班客观题最高分90(汪佳琪),优秀率8.06%,客观题平均分61.89%,及格率58.06%,其中汪佳琪129,赵文爽126。 76班客观题最高分90.5(王露頔),优秀率11.29%,客观题平均分65.80,及格率70.97%,其中王露頔131,付程晖129。

■复习策略上:

    1)要学生树立“得英语者得天下”的信念,以导学案和衡中学案为依托加大高考3500词的检查力度。尤其是一词多义,熟词生义,派生构词法,做到360度无死角。

     2)在日常教学中,轻语法重能力,广泛接触体裁多样的完形填空。

     3)加强限时练和周测。从4月1号号开始英语组进行了统一的周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检测结果。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些原汁原味的英美文章拓展学们的阅读量。

     5)强化英语书法练习。

 

 

物理名师评析2019全国物理卷:

2019物理一卷分析与2020高考备考浅见

高二年级物理组

1.对待高考题的态度

面对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应该高兴去做,积极去做,只有知道考什么,怎样考,我们平时的一轮复习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复习,赢得高考的胜利。我们做了高考题,我们就是再才疏学浅,没有什么高深的感悟,至少我们会做习题了,学生问道我们我们也不至于面红耳赤作难了,让学生们说你看高考应该就很难,连我们老师都不会做。同时我们做高考题不仅做全国的,还有必要做一下其他省区的,因为毕竟是高考,出题者之间也是互相借鉴学习的,我们做了也没有什么坏处,只可能有好处。

2.总体评价

今年全国一卷整体难度比去年稍微提升了一点,但总的来说不算太难,变化不大。主要是题型做出了改变。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就遇到了挑战。

3.选择题

与前几年相比,选择题没有什么变化,我感觉比较欣赏的是选择题压轴题21题,将速度时间图像的面积的意义对应的思想揉在了加速度与位移的图像中,对应的面再乘以质量就是合外力功也就是对应的动能变化。给我们的备考启示是,我们平时讲解知识点不应该只讲解知识点面,更应该讲清楚知识的本质,这样才能很好的应对高考。

4.实验题

力学实验考的是打点计时器的实验,除去计算没有什么难度,非要说有点难度的话,那只能是计算了。

电学实验考查的电表改装的基础原理,源于平时的讲解,又高于平时的讲解。电学实验是理综试卷中容易被学生放弃的知识点,特点是较散,就是因为散的特点,知识的系统性并不明显,才更容易各个击破,但是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注意了这些电学实验是完全可以拿下的。

5.计算题

计算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总认为自己到考试时抓紧时间好好的进行计算就行了,实际上计算也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一句你认真计算就能达到的事,现在距离高考还有355天,如果下决心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平时自己算不出正确的结果来除了自己的计算能力不过关,还有另外的可能就是你的式子列的都不对,所以锻炼自己计算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检验自己只是点的不足。同时高考时计算结果不对,最理想的结果是不少给你分,但是由于您的书写有待提高,很大的可能是少给分的,所以计算题的结果正确很重要。如果您的计算结果正确,答题过程中就是有点瑕疵也是完全可以蒙混过关的。

计算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总认为自己到考试时抓紧时间好好的进行计算就行了,实际上计算也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一句你认真计算就能达到的事,现在距离高考还有355天,如果下决心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平时自己算不出正确的结果来除了自己的计算能力不过关,还有另外的可能就是你的式子列的都不对,所以锻炼自己计算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检验自己只是点的不足。同时高考时计算结果不对,最理想的结果是不少给你分,但是由于您的书写有待提高,很大的可能是少给分的,所以计算题的结果正确很重要。如果您的计算结果正确,答题过程中就是有点瑕疵也是完全可以蒙混过关的。

6.压轴题

计算题24题是历年常见的压轴题该出现的知识点,历年备考以及平时的练习都很重视,学生成功的解答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总是很惧怕25题压轴题,这也是经常被舍弃的对象,但是如果说加强训练,增强一下信心,压轴题也不是不可以攻克。问题是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处理繁琐问题的能力,不能一见题大字数较多,就先想好自己不会,然后抱着验证自己不会的态度,由于有自己做不出题来,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一般的人都能验证出自己不会来。

7.选做习题

考查的习题比较常见,只要我们平时认真的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注重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同时学校要求开了两本选修,更给选做习题的成功解答加了一层保证。

 

综上所述,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理综物理部分,总体来说有些难度,但要求学生们一定要基础牢靠,审题认真,不要马虎,公式定理能够熟练应用。这就需要现在2020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早作准备,细节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抓紧时间,巩固基础,多找各种类型的题目来做一做,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到了高考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捏来,高考才能取得好成绩。

 

化学名师评析2019全国化学卷:

2019年高考化学题分析

我们化学组把全国Ⅰ、Ⅱ、Ⅲ卷做完并及时教研,从试题的研究中总结如下:

试题难易程度:

全国Ⅰ卷难度相对增大,全国Ⅱ卷和前几年高考难度变化不大,全国Ⅲ依旧简单。

命题方向及备考策略:

2019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整体呈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特别是全国卷。

1、重视基础核心主干知识,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知识累积是能力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在试题中继续体现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包含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物质(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等。但对核心主干知识不仅仅是体现在记忆层面,还考查对知识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所以我们在备考时要紧紧围绕核心主干知识的复习为主,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依据考纲

2017年《考试大纲》调整之后,明确了元素化合物考查中增加了Mg的考查要求,此次考试在全国Ⅰ卷26题中以轻质氧化镁的制备为背景考查了物质转化的知识,体现了考纲对命题的指导作用。

所以在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覆盖考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加大对考纲新增的考点的练习力度,扎实的对照考纲进行复习。

三、重在体现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和素养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依旧传承我国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一方面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常见化合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试卷还呈现了丰富的试题素材,这些素材不仅停留在题干的文字表述上,还体现在数表、图示、图例等非文字信息中。这些信息不仅仅渗透体现了化学重要的学科价值,还重在考查了学生在考场上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简单形象的示意图形式给出,巧妙地搭建了学生认知与陌生素材之间的桥梁,有效考查考生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类比的推理能力。

通过今年的高考题和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高考对记忆的要求逐渐淡化,更多地强调要求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习题选择时多选一些陌生、新颖的提干,多关注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热点和成就,让学生们熟悉,当然我们不能概括到所有的信息,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无论在什么新情境下,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用接近高考题的模式充分训练,熟练掌握高考化学的各种新颖的考查方式,特别是如何化难为简,是我们现在教学的重点。

4、不怕重复,变形考查。

全国Ⅰ卷273)把以前经常考的“双氧水的作用”改为“足量双氧水的作用”。全国Ⅱ卷第13题考查的C4H8BrCl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多少问题,就是2016年全国理综卷(II)化学第10题(C4H8Cl2同分异构体数目多少)的深化考法。不怕考过,重在深入理解,充分体现高考试题的继承性特征。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多总结,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归纳总结好,形成知识体系和考法体系。特别是对常见的考法、经典的题型,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5、有机比重加大

各卷都体现了有机比重加大,在选择题上都出现了有机题目,而且大题部分虽然属于无机板块试题,但有的题目涉及有机物为载体,体现有机板块和无机板块的有机融合。

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除了重视有机选修,更要重视一轮复习必修里的有机化学部分基础知识。

6、计算难度加大

全国Ⅰ卷的28题第二问,整套卷子的难点。全国Ⅱ卷考查到了新型粘合剂环氧树脂中聚合度(n)计算问题,问题设置新颖巧妙,置考生与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可以较好的把考生的有机化学综合素养考查出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在习题选择上,除了重视计算方法,还要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但也要教会学生取舍,特别难的计算在高考中由于时间关系要敢于放弃,因为高考是为了最大化的得分。

总之通过高考题的分析,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除了要做到基础知识过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能力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在反复训练,反复思考中形成的。

2019615

            高二化学组总结

 

生物名师评析2019全国生物卷:

 

2019年高考全国Ι卷生物试题分析

                        高二生物组

2019年全国Ι卷生物试题整体看延续往年高考命题风格,稳中有变。在考查内容、试题呈现方式等方面有稳定也有创新。本卷试题整体难度不大,必做题75分中,必修一的考查比例有所下降,由去年的30分下降到了23分,对必修二的考查比例略有增加,去年21分,今年24分,对必修三的考查比例有所上升,由去年的24分提高到了28分。选修一综合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选修三考查了基因工程。试卷特点如下:

一、重在考查主干知识  

如选择题考查了细胞凋亡、蛋白质合成、光合作用、神经调节、伴性遗传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知识点。非选择题考查了光合和呼吸实验、反射、种间关系和遗传规律等知识点。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如将黄瓜幼苗栽种在光照适宜的环境中质量增加作为切入点,考查光合作用。

  二、注重关键能力考查

对考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所加强,如29题以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为素材,考查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等,既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也考查了科学语言表达能力;31题种间竞争概念的考查也体现了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对获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考查,如第563032题,分别从题干获取信息,进而考查伴性遗传、种群数量变化、非条件反射和遗传规律等。

三、体现生物学科素养

   试卷体现了生物学科素养,对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了考查,如31题的生物防治,37题的环境污染问题,考查了学生对生物防治和微生物分离、培养、筛选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指导生物教学实践

  本卷试题也指引出了高考备考导向,即注重生物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抓好知识主干,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平时要注重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等。

 

政治名师评析2019全国政治卷:

关于2019年政治学科高考试题及高考动向之浅析

徐玉龙

案例解剖:

2019年,全国一卷38: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答案: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2019年,全国二卷38: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航运企业比港项目获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该航运企业主动走出去,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从特许经营权到控股权、到全面运营,获得港口经营与决策自主权;优化货物运输路线,港口经营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加强管理与技术投入,港口经营效率提高,盈利能力增强。

 

最近一周,我们政治组各位老师细致地将今年高考的三套政治全国卷做了一遍,并专门召开了教研会,对三套试卷进行了教研,收获很多,现总结出来结合以上案例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今年的三套政治试题更加突出了“问题立意”方向。

我们的高考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三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高考侧重的是“知识立意”,强调的是考查教材上的死知识;本世纪初至2012年左右,高考侧重的是“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理论的运用技巧;现阶段更强调的是“问题立意”——即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来那种基础知识扎实、背诵功底比较雄厚但答题死板的学生会很吃亏。而我们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属于这一类学生,包括尖子班的孩子。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推动学生树立“以题为中心”的意识,狠抓审题意识和技巧,争取让学生们在这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今年的全国二卷的命题难度上调很多,有的题甚至达到了一卷的难度。

其中,经济模块的38题和政治模块的39题,已经基本和一卷的38、39题难度相同了,都强调“问题立意”,这可能打破了十几年来二卷“只要认真背诵就能得高分”神话。这是一种趋势和暗示,说明从今年开始,全国卷的难度可能会拉平,至少会缩小。这对想方设法把学籍转到外省去的学生可能不是个好消息。

第三,全国政治卷的命题,不仅不回避热点,而且有了主动向热点问题靠拢的倾向。

全国一卷38题,考了“扩大进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影响”,全国二卷的38题,考得则是“我国企业在希腊的经营战略”,都是针对“外贸”展开的,尤其一卷特别针对的是中美贸易战中的“谈判焦点”展开的;一卷和二卷的文化模块无一例外地将矛头对准了“保护传统村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备考中,认真研究时政热点,仔细分析,认真备课,使孩子们吃透记好,争取在明年的高考中有所斩获。

以上就是我们组对今年高考的几点见解,挂一漏百之处很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历史名师评析2019全国历史卷:

2019历史高考试题分析

                                                     高二历史组

2019年全国卷从整体来看呈现出重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平;能力上来看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下面以全国卷三套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学生答题情况,客观题一卷二卷三卷都有满分的同学,特别值得表扬69班许牧,全国三套试卷客观题均为满分48分,还有部分同学40分以上,可见有许多同学已经具备了高三的能力。主观题最高分37分也是相对较好的成绩。

第一注重情感引导,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29题以《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为切口考查和引导青年坚定信念、坚持真理。

从选取的材料来看,越来越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知识,出题角度愈加接地气和贴近学生。

第二、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材料情境形成自我认知。

全国一卷第24题商王17代30王到西周11代12王体现的变化

要求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从而得出王位传承制度变化这一结论一半多的学生能够达到这个层次。

第三将健康观念引入高考理念。

第26题以唐代拔河运动命题考查对 阳刚与力量的推崇 ,契合了当下全民健身,健康的理念。既体现了与当前热点的呼应,又体现出历史贴近现实生活的命题立意。

第4、对历史探究能力考查。

第42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要求考生独立提出见解,对已有认识进行审辩性思考

全国一卷考查学生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多数学生能找到角度

但在论述上不能达到论从史出,论述能力较差

全国卷二卷以时间轴的形式考查人类演进历程,学生只能罗列史实缺少评析。

第5、重视分析能力考查。

主要体现在选修知识的考查

全国一卷考查商鞅变法运用比较分析方法

全国二卷45题将日本中下级武士的命运放在明治维新这一大背景下,要求考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第6、重视学科素养考查。

史料实证  如全国二卷28题强调新闻报道作为史料的价值,要求考生辨别史料真伪

唯物史观 全国三卷27题江南市镇化进程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019年6月

 

地理名师评析2019全国地理卷: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卷Ⅰ)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与以往高考特点相似之处——运用八个主题材料(情景)二十一个问题的试卷结构特点,依循“立德树人”的考试要求,体现了“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测评功能。八大主题材料中呈现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维和新观点,引人思考,给人智慧,助力地理教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材料一:从“村村冒烟”到“抱团发展”——城乡统筹 炙手可热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热点释义:

(1)时间变化看现象:从“村村冒烟”到“抱团取暖”。

20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涌现”)——2016年(县镇统筹股份合作)

(2)空间变化找原理:从“分散生产”到“集聚效应”。

(3)产业变化可持续:从“低端产业”到“创新产业”。

        解决两个问题:边远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造血”问题;区位优势城镇的用地指标“紧张”问题。

        实现利益共享:区位发展优势,生产要素整合,内因外联抱团发展。

考点逻辑:

1、村村冒烟(村办企业涌现):分析生产要素布局问题。

2、飞地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分析生产要素整合问题。

3、产业创新(经济利益共享):分析生产模式创新问题。

■立意主旨:

本题组以嘉兴嘉善产业布局变化(从分散到集中)和产业模式转变(从城乡各自发展到统筹发展)为切入点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政策背景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从产业集聚、规模效应角度认识产业集聚的优势,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和城乡一体化的益处,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趋势。

2020备考启发:持续关注农村、农业改革,其中农村的土地确权、宅基地确权已经开始,东部地区很多县镇已经完成了,相应的国家政策调整也必然跟进,一定要向学生及时传达相关热点信息。

主题二:人口老龄化,外籍人增加——难民潮入欧

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主题释义:

(1)从时间节点上研究背景:

内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劳动力短缺;

外因——中东地区战事频发,难民潮涌入。

(2)从人口结构上分析问题:

有利——改善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不利——族裔矛盾突出,文化差异大,社会问题严重。

(3)从经济全球化认识趋势:

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人口流动、世界繁荣。

■问题逻辑:

4·5、释读“金字塔图”——观察人口“性别比、年龄比和族籍比”之差异,分析人口迁移原因与人口问题。

■立意主旨:

本题组以欧盟境内人口结构为载体,以2015年非欧盟籍的与欧盟籍相比的差异、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对欧盟的影响为问题视角,考查学生判读图像(人口金字塔图)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和人口变化(影响角度)等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试题试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变化,关注时代变化。

主题三:从“黄金万两”到“绿水青山”——林区经济大转型

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主题释义:

(1)依“图”定位,依“水”定路:

根据经纬度判定是长白山区;林区铁路与河流同向,应该沿河谷分布。

(2)因“时”定义,因“势”利导:

铁路修建年代较早,与早期资源开发有关——“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观念转变,产业转型,要求“三效”并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问题逻辑:

6、观察“长白山水系特征”确定铁路线(铁路建设与地形的关系);

7、根据“长白山林区资源”判断运输物产(铁路运输与物产的关系);

8、结合“长白山区产业变化”分析铁路几乎废弃的原因(铁路兴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立意主旨:

本题组以长白山林区铁路线分布为载体,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试题通过小尺度森林铁路地图,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和身边事物的发现、探索和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引导学生由学习地图知识转变为利用地图工具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主题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小北主流线变迁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主题释义:

(1)河段位置与水系特点:

位于黄河禹门口至潼关,左右岸分别有汾河与渭河等支流南北夹击。

(2)名词解析与原理阐释:

“堆积性游荡河道”,顾名思义就是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具有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大,河道宽浅,水流散乱的特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此而来。

■问题逻辑:

9、分析河道游荡的原因:

根据“冲淤”(流量与含沙量的关系)、“摆动”(流量变化与河床特点),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10、影响摆幅大小的因素:

根据河流沿岸的地貌特点(无支流交汇处,说明地势较高)和岩石性质(坚硬,不易被侵蚀);

11、渭河对黄河小北干流的影响:

依据特定时段主汛期,用渭河的水文特征(流量和沙量)说明黄河小北干流的水文特征(水位与淤积)。

■立意主旨:

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为载体,以堆积性游荡河道、河道中段摆动范围、渭河洪峰对小北干流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根据图文资料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联系问题对河流水文特征、流水作用、流水地貌、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结合特定时段、特定河段、特殊现象的区域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主题五:汽车业终结,制造业失位——澳洲经济晴雨表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8分)

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8分)

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4分)

(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主题释义:

(1)澳洲基本国情:地广人稀、经济发达。

(2)汽车产业发展:

空间分布:工厂主要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

时间变化:二战后—1974年美日品牌控制,产业快速发展;          

         1988年—2016年产业政策调控,取消进口配额,降低关税(成本提高);

外来汽车进入,消费心理多元(市场分化)。

        2017年10月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关闭,制造业缺失。

■问题逻辑:

(1)依“图像·历史”确定工业布局(说明条件)

(2)依“国情·国策”推论需求多寡(分析原因)

(3)依“国性·国情”判断成本高低(简述原因)

(4)依“内、外环境”推知产业消长(指出影响)

■立意主旨:

本题以澳大利亚汽车发展的真实案例为线索,围绕汽车产业布局、汽车市场特点、汽车生产成本以及汽车产业退出等现实问题,把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从起步、发展到退出的过程与地理区位因素、地理消费变化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拓展思考,通过对澳大利亚汽车产业的分析,探究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主题六:地质一瞬间,大湖水变咸——里海环境大演变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非洲板块及印度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主题释义:

(1)板块运动造成里海地区的“环境变化”:

相对位置的变化(与地中海分离);

周边环境的变化(山脉隆起,阻塞西风气流)。

(2)末次冰期晚期的里海“水质变化”:

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注入里海淡水量大,为淡水湖;

气候渐暖,冰川消退,里海补给类型变化,成咸水湖。

■问题逻辑:

(1)板块运动——地貌变化——水文与气候变化——里海环境变化;

(2)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里海水质变化(变淡)

(3)冰川消退——补给类型变化——里海水质再变(变咸)

(4)板块运动持续——“海”变“湖”是大势所趋(地中海、黑海将来可能会和里海的命运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

■立意主旨:

本题以湖泊演化为线索,集合地壳、湖泊、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理关系,形成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地理理念;试题将区域要素联系和区域演化过程的信息提供给考生,考查学生时空综合、要素综合与事象综合的能力。试题以里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为实证,引导学生根据物质运动原理和趋势,在变化而开放的时态中,判断地理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旨在扩大学生视野,评价学生的地理事实判断能力和地理思维创新能力。

 

主题七:中西合璧,博物聚落昭人文——安仁古镇观光游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在全国同类小镇中首屈一指,素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近年来,安仁古镇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

 

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

主要原因:安仁古镇离成都市区(和大余县城)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容易返回市区(县城)。古镇旅游主要以参观博物馆和公馆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

合理建议: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发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

■主题释义:

(1)博物小镇:旅游资源组合而独特——资源类型与价值:

安仁镇旅游资源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开发较早的刘氏庄园,以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建筑艺术而享誉海内外;

二是保存完好的公馆群和特有的古街、古道、古巷和古建筑。川西民居与欧式建筑融为一体,中西合璧独具特色。

(2)川西小镇:地理区位优势与限制——游客观光与选择:

毗邻县城和大城市(成都市、大邑县城);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天府之地,交通便利;

偏居一隅,旅游资源单一,留宿空间较小、服务水平限制。

■问题逻辑:

两个前提:资源独特(游览博物馆)——游客增多(体验历史文化内涵)

两个问题:留宿很少(内、外因分析)——吸引留宿(空间拓展、馆内挖潜)

■立意主旨

本题以川西安仁古镇“博物观光游”为载体,以“游客很多、留宿很少”的悖论式问题为思维对象,以“吸引游客到吸引留宿”的旅游发展理念的变化为分析视角,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试题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意义厚重,是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教科书,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主题八:城市向前走,芝河水倒流——芝城治污有良方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图7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联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主题释义:

(1)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与河流、湖泊:

芝加哥位于密歇根湖沿岸,芝加哥河源于密歇根湖(后通过人工运河连接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系)。

(2)湖泊水质的时间变化——城市发展排污与治污:

19世纪中期:城市发展导致湖泊水质污染(人口快速增加,工商业高速发展)。

20世纪初:通过人工措施改善湖区水质(芝加哥河流向逆转,并通过运河向南汇入密西西比河水系)。

■问题逻辑:

市区河道与密歇根湖区:污染程度与水体质量的变化;

伊利诺伊河及其沿岸地区:河流水量与污染量直接变化、流经与侧渗的间接影响;

“湖”水系与“河”水系:两大水系自然环境差异大,水生生态受影响。

■立意主旨

    本题从城市发展与河湖水系关系、河湖自然生态与人工改造生态两大视角,引导学生用历史分析方法认识城市发展渐进性与环境要素持续性的相互关系,考查学生用辩证思维方法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观念与逻辑思维能力。借鉴芝加哥城市发展与河湖水质污染的经验教训(城市发展——湖水污染;河水逆转——生态互扰),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从对“八大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试内容创新直抒胸臆,试题形式变化精彩纷呈。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反映了“生·动”“鲜·明”两大特点:一是关注真实的生产、生活、生存案例,人类活动因生态环境差异而丰富多彩;关注动态的地形、气候、水文要素,生态环境因自然要素联系而百态俱生(“地气水”三大要素是土壤形成、生物演化、人类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关注鲜活的文字、数字、图像信息,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关注明确的思考对象、思维逻辑和思想观点,彰显顶层设计的学科测试理念与学术研究智慧。由此看来,高考地理试题既是教育考试的素颜,也是地理教育的经典,更是测试功能、研究方法和欣赏价值构成的文化标本。

 

编辑:石利鹏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廊坊市第十五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