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据查阅近十年相关领域的国内权威性期刊杂志,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等,多数实证性研究都是在心理测量、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研究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躯体证、强迫症状、焦虑、神经性抑郁和恐怖。总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中学教师有较大比例的精神症状,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遍人群差(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存在分岐),但都无明显心理障碍。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躯体化、强迫症、焦虑与恐怖,与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趋于一致。但其检出率为48%,大多数(85%)为轻度;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对辽宁省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检测表明:51.23%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2%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偏执及阳性项目数方面与全国常模有显著差异,轻度心理问题者占50%。
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问题、适应不良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理-心理问题四个方面。
(一)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职业活动中的主要表现有:举例
(1)逐渐失去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成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丧失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怖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一般把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
(一)怨职型。此类教师把教育职业做为不得己而为之,怨天忧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抱怨学生条件差,班级的人数多、待遇低、压力大等。对教学不能全力投入,常责怪上级无能,人际关系紧张、斤斤计较、工作马虎。
(二)自我型。此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目中无人,人际关系恶劣。
(三)异常型。此类教师由于长期自我中心,久而久之导致情绪极端不稳定,心理异常。表现为独往独来,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性格反复无常,管教方式不一,令学生无所适从。
(四)暴戾型。此类教师很难相处,稍不如意就责骂、甚至拳脚相加。对学生施以体罚,傲慢、唯我独尊、盛气凌人。
(五)不良型。此类教师生活方式不健康、挑拨是非、恶意中伤,在学生中行为放荡、粗俗,有损教师形象。
在整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慢性疲乏症状(Frendenberger&Richelson,1980)
当个体工作的组织不能认同他的工作态度,并对他的工作成绩有所回报时,个体会产生疲乏、抑郁和挫折感。
摆脱过程(Cherniss,1980)
当工作任务要求与个体可利用的资源之间的不平衡而使个体产生的焦虑、紧张和过度疲劳(包括防御性应对,和非人化)。
三成分定义(Maslach,1981)
情感苦竭、非人化(性格解体)、自我成就感低下。
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
具体表现有:
身体上,出现疲劳、肌肉紧张、颈疼、头痛、胃溃疡等症状;
智力上,出现决策能力降低,思维刻板,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
情绪上,表现责备、愤怒、焦虑、压抑、自卑、无助感等;
行为上,则体现在:厌倦工作,不负责任,逃避社会交往,对学生冷淡、厌烦、挖苦、谩骂、滥施惩罚等。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3种行为反应:情绪耗竭、性格解体和低成就感。情绪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上班,对学生有消极、玩世不恭的态度,性格解体的教师往往减少与学生的接触或断绝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工作倦怠的状况
伍新春等的研究(2004)
对象:对北京、包头647名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
工具: 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
结论
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高,但与我国护士和美国教师相比,其个人成就感明显偏低
男女教师的情绪枯竭和非人性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女教师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
中专学历教师情绪枯竭显著低于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
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非人性化程度明显低于中学教师,高中教师比小学、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烈的情绪枯竭感
教龄为5—10年的小学教师和教龄为11—20年的中学教师,最容易出现情绪枯竭
(二)适应不良问题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个人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适应不良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适应与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因此只有适应良好的个体才能顺利成长与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适应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而且教师也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但是现实总是不令人满意。(二)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很大,有些甚至违背教育规律,但是人们还是要无奈地接受。(三)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四)学科知识不足,缺乏进修提高机会。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教师交往中常出现一些问题,有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
教师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交往的重要性认识清,很少与人交往和沟通。
(2)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交往容易受阻。
(3)不良个性特征阻碍了正常交往,如自负、自闭、自我评价过高、怀疑心理、苛刻等。
(四)生理—心理症状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常常表现出一些生理—心理症状,主要有:
(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淡漠等等。
(2)焦虑。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全感,无法入睡等;预期焦虑。如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跳过速、头痛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内疚感并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4)神经症。这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非常严重。它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不过病人对自己的病有充分的知觉能力,并能主动求医,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神经症在社会群众中广泛存在,教师表现的也较多。主要表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及恐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