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主题
主题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走向,班级文化的主题应该由学生与班主任共同设计确定。确立班级文化主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班主任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优势,依托学校的特色文化。
不论是何种选题方式,主题的确定应体现出一种主导价值观。虽然各个班级的切入点不同,抓手不一样,表层目标也有差异,但都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以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行为准则等某一方面的发展来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2.定目标
科学的活动必定是有计划的活动。确定班级文化的主题后,需要围绕其制定一定目标。班级文化的目标,就是班级在一个阶段内经过努力最终所要实现的结果。目标是开展活动的依据,能使班级文化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要注意的是,每一种班级文化特色都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品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还应在强调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向其他思想道德品质迁移。
3.巧装饰
班级成员的学习和活动主要是在教室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于是,教室的“装扮”就成了物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源。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班级标志、制度等虽然是无声的事物,但都能散发出特定的文化气息,通过学生的感官无声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4.明规范
围绕班级的文化特点,制定相应的班纪班规,规范大家的思想和言行。应该做到什么,不应该违反什么,这些规则条例应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班主任在组织、引导学生制定班纪班规的时候,可以这样操作:
(1)使学生理解其基本涵义及其制定与遵守的意义。
(2)分组讨论、草拟制度。
(3)汇总成文。
(4)表决通过。
(5)张贴布置。
(6)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要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
5.凝班魂
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是整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可以通过班名、班风、班训、班徽、班歌、班旗、班花、班服等加以体现,这也是一种隐性的文化陶冶,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6.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行为表现、心理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要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其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六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任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学生、任科教师、家长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班级氛围。
7.搞活动
“教育环境不能只停留在物质环境阶段,更重要的应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团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还会出现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团体活动是最好的形式。只有在活动中,班级成员才能通过互动形成共同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形成什么样的氛围,将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行动起来,弘扬人文精神,营造和优化班级文化,促进学生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