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成果 > 师德新思考——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师德新思考——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2012年05月25日 00:00:00 访问量:1205

 

师德新思考——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师德建设是个老话题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实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这个《规范》基本上都谈到了。但长期以来,一说到师德,我们往往更多的是强调两点:爱心和奉献。这两点当然都是应该提倡并强调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爱心奉献。  

     教育之爱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延伸,即向上提升向下落实。所谓向上提升,就是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有的老师真诚的爱心却往往充满专制的色彩,我就听过一位打学生的老师说: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当然、侵占学生自习课、罚学生抄作业,等现象则不是个别。就以不按时下课为例,这样的教师肯定是爱学生,巴不得多给学生讲点知识,但这种爱,确实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因此,师爱必须注入民主的内容。换句话说,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人。什么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呢?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这都是民主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一个充满民主情怀的人。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  

    所谓向下落实,就是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也可以说叫教育智慧。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面对具体的学生,没有哪个教师敢说他会比这孩子父母更爱这个孩子,也就是说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师,可是爱孩子的父母却不等于就懂得教育,他们还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用的。一些专家往往大谈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这些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教育决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谈师德,往往把爱心简单化,其实,有爱不等于会爱,而会爱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一个老师如果爱学生,当然会令他的教育效果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但不能强迫每一个老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学生。比如刚进入一个新班级的教师,面对初次接触的学生,他就没有那种发自肺腑的爱,因为爱的建立需要时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教师,在爱学生之前,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这是底线。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当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应该回礼,当学生走进办公室时你应该说声请坐即使是屡范错误的学困生,这是师生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说到爱,有的人老把爱同严格要求对立起来。这是误解。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有人老是讳言教育惩罚,这是不对的,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为什么有人怕说惩罚呢?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混为一谈了。我坚决反对体罚,但同样坚决反对取消教育惩罚!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谈到惩罚时,把批评都作为最轻微的惩罚方式。这说明教育惩罚是不可缺少的。应该说,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方式,更是教师的权利!  

有学者谈到教育公正问题,这无可厚非:教育公正更多的是实质公正。学校教育不是没有程序公正,比如考试的公正,那绝对应该一视同仁。但教育之爱或者说教育的尊重,有时更多的是表现于实质的公正。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都很重要,也应该严格执行,但有时候对不同的学生的一视同仁恰恰是不公正的。对一名后进生和一名优秀学生,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其个性和具体的情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性格自卑的学生等等)我们给与更多的关爱,倾注更多的心血,这决不是不公正,而是对他们的一种关爱却失的补偿。正如教师节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没有设立节日的行业的不公平。因此,我一方面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教师),但同样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有时候还得因人而异。  

再说奉献。教师职业的奉献特点是不容否定的,比如这个职业不像机关干部也不像商店营业员,下班之后便可以与职业脱钩,我们下班回家也可能,不,应该是往往在上班:备课呀,批改作业呀,家访呀,等等。这不是奉献是什么?但是,我依然认为,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什么呢?收获成长!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追求一种成功感,但这里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升学率――这当然也很重要,我强调的是,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一位学习型教师的课会越上越精彩,他开始进行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果,又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他开始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同往教育专家的路……这都是教师的收获。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不仅仅是,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改进,不停地写作。教师获得了职业成功感,才产生职业幸福感。一个仅仅凭使命感工作的教师,很难感受到教育的幸福的。我们可能好多人现在之所以选择教育,不是因为一般人认为的奉献,而是我想从教育中获取,因为教育,能够给我更多的乐趣和诗意。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奉献,它就不是牺牲的代名词,而是成长和成功的必须。 

    所以,今天我们讲师德,依然要讲爱心和奉献,但爱心和奉献必须同教师生命的意义相联系,只有当我们教师感到了教育的成就感和诗意时,这师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教科处

2012-5-25

编辑:教育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廊坊市第十五中学 特此声明。